本文转自:承德日报
曾经,走街串巷的吆喝声时常响起,街头巷尾的修理摊随处可见。然而在很长一段时期,“小修小补”摊点越来越少。“求告知,哪儿有修自行车的”“谁知道路边修鞋师傅搬哪儿了”……生活中,很多人在朋友圈或社区群里发出这样的提问。
“孩子买这自行车的时候特别贵,突然闸线出问题了,一直没找到修自行车的摊,自己也不会弄,想骑也骑不成了。”家住世纪城小区的徐女士告诉记者。徐女士介绍,以前在世纪中路有一个修车摊,最近一直没开。
和徐女士有同样烦恼的张女士则是找不到修雨伞的小摊,她的雨伞一根支架坏了,简单的螺丝固定一下就可以,奈何没有专业工具又不知道修伞师傅在哪。
记者调查发现,不少市民反映,虽然不是经常有“小修小补”的需求,但是没有了这类服务,不仅造成生活不便,同时也因为找不到地方可以修补,最后只能扔掉买新的,提高了生活成本。
走访发现,配钥匙、修鞋、修理自行车……曾经这些“小修小补”的摊点随处可见,也为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。然而,近年来这些事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“小修小补”摊点难觅,现有的也只零星散落在老城区的角落。
为此不少市民呼吁,对于那些经营多年、居民认可、手艺不错、价格合理的摊位,社区应该想办法把师傅们留住,尽可能为他们的经营提供便利。毕竟“小修小补”回归百姓生活既是一种物尽其用的良好习惯,也是一种厉行节约的表现。城市生活既需要有品质的城市环境,也需要接地气的生活服务。